议案提案
发布时间:2021-09-22 14:19:00 来源:
  • 字号:
收藏
关于加强乡镇基层人员编制管理的建议

周忠宝代表:

您在区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乡镇基层人员编制管理的建议》(第2号建议)收悉,区人社局,区委编办现答复如下:

“乡镇基层主要问题”的说明

1、我区各层级行政编制总量由中央统一核定,省里分配下达,目前全区各层级都存在行政编制少的问题。这种状况是历史形成的,省内很多县区都有此问题。总体看,我区现在乡镇行政编制平均数要高于区直部门和街道。乡镇行政编制专编专用,若要补充乡镇行政编制,需要逐级申请至中央编办,从目前情况看,全省行政编现逐年收紧,若申请得到批准增加几无可能。

乡镇机关领导职数严格按照吉林省《关于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乡镇领导职数设置11-12名,分别设立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政法委员和副乡镇长(1名副乡镇长兼任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等领导职务”的规定设置;乡镇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按照《实施意见》中“乡镇按照‘6+X’的模式设置党政工作机构,其中,‘6’为必设机构,即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X’即在规定的限额内,乡镇因地制宜设置的办公室”的相关要求设置,即大乡镇设置8名、小乡镇设置7名领导职数。从行政编制数上看,各乡镇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设置符合省委编办关于“每个内设机构保证1—2名行政编制”的要求。另外,省委编办在机构改革中还指出:乡镇机关内设机构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不足的,可以用事业编制人员负责行政机构事务。

2、按照《实施意见》中“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直部门设置在乡镇(街道)的事业站所原则上全部实行属地管理,机构、职能、经费和人员编制都要下放”的要求,各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编制数,是综合考量乡镇(街道)大小、村(社区)个数、原站所机构数、职能、人员等因素,在全区乡镇街道737名事业编制总量中统筹调剂分配的。调整后,我区11个乡镇和7个街道事业编制总量减少32名,用于补充市管但编制在洮北区的岭下、城南、幸福、保平、西郊和新设官银号等6个综合服务中心的事业编制,以使其达到最低要求。平台镇各站所改革前事业编制总量为37名(含退役军人服务站1名),整合为平台镇综合服务中心后核定事业编制35名,较改革前减少了2名。

按照《2020年白城市面向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方案》(白人社联发〔2020〕18号)、《2021年白城市面向春季入伍高校毕业生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方案》(白人社联发〔2021〕1号)及吉编办发〔2016〕11号文件中“15名编制(含)以上事业单位不得突破4%空编数”的相关要求,各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应至少预留3名空余编制,区委编办考虑乡镇街道实际工作情况,现只要求预留2名。待分配至各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入伍高校毕业生服役期满落编后,可只预留1名。

“建议1”的答复

现公务员的招考录用由组织部统一管理,年底各单位根据空岗情况进行申报,经省委编办批复空编使用计划后次年考试补充,各单位应该积极争取申报。

“建议2”的答复

借调人员由原单位严格管理,按照正常程序使用,如确实需要借调应该原单位及借用单位同意,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方可借调,借调人员最长借调时间为3个月。

“建议3”的答复

在林场、党政机构、乡镇街道机构、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过程中,我区向省、市层级划转了大量事业编制,相较2012年,事业编制总量减少了1548名,减少了16%,目前事业编制可用余额不足,暂时不能为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补充事业编制。待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启动后,再根据各乡镇实际工作情况和编制使用情况,酌情在区内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向乡镇综合服务中心调剂。

“建议4”的答复

我区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应该在申报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比例上更加科学合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经调研,区人社局党组会研究决定,按照工作性质参照农业单位或管理服务单位进行核岗,已经给予了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最高的计算比例,按照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吉人社联字[2009]25号),吉林省各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控制标准为:农业单位核定比例≤7≤25≥68,管理服务单位≤5≤30≥65。  

“建议5”的答复

依据《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内容,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强区战略,区人社局将继续强化教育工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各乡镇街道做好改革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培训内容、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上的新突破。